“凡善怕者,必身有所正,言有所規(guī),行有所止”。黨員干部把他律轉(zhuǎn)化為自律,將黨的紀律內(nèi)化為日用而不覺的言行準則,離不開一顆敬畏心,日常工作和生活中,需常懷戒懼之感,讓善怕成為一種自覺。“天下之事,成于懼而敗于忽。”善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畏懼,更不是懦弱,而是一種理性自覺,表現(xiàn)為對自然法則和客觀規(guī)律、紀法和規(guī)矩、道德和公義等的敬畏,體現(xiàn)的是自律和慎獨。善怕的關(guān)鍵在于能認識到“怕”與“不怕”的正確意義。該怕什么,該不怕什么,思想上拎得清,頭腦里有尺度,內(nèi)心里有底線,行為上才會有分寸。自古以來,善怕不僅是恪守人格底線的要求,更有著立德修身的現(xiàn)實意義,展現(xiàn)的是敬畏自律的價值取向。春秋時期的宋國大夫正考父,面對三次任命,“一命而僂,再命而傴,三命而俯?!痹绞侵t恭,修身愈嚴,律己愈苛。謙卑本質(zhì)上是對權(quán)力的敬畏。善怕也是嚴于律己的動力。怕自己酣睡不醒,司馬光以“警枕”自勵;怕自己茍取,葉存仁賦詩“不畏人知畏己知”拒贈。當一個人因為善怕而將自律變成一種習慣,就能時時刻刻保持清醒和堅定。善怕是自律的開端,也是行為的界限。善怕才能識大體、知進退,做到心不放逸、行不放縱。黨的紀律是確保黨員、干部行為規(guī)范的底線要求,內(nèi)心常懷對黨紀不敢逾越的戒懼,長存對違規(guī)違紀行為后果的恐懼,就能“思”出于理智、“做”有所顧忌、“行”不忘法紀。善怕者所怕的不是困難、任務和擔當,而是怕突破紀律底線,怕對不起黨和人民。有自律才有自由,善怕才不會后怕。不自律、不害怕,就容易突破底線、逾越紅線,甚至肆意妄為、任性用權(quán)?,F(xiàn)實中,一些人之所以鑄成大錯,就在于缺乏善怕之心。思想上松一寸,行動上就會散一尺,內(nèi)心失去了敬畏,就必然把紀律當成耳旁風,視規(guī)矩為兒戲。如此心無所懼,可能會“快樂一陣子”,但絕對會后悔一輩子。“臨事而懼、好謀而成”是我們黨在革命、建設、改革各個時期奪取勝利的寶貴經(jīng)驗,也是我們黨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。延安時期,吳玉章同志在一次黨的紀律教育討論會上指出:“眼里沒有黨的紀律肯定要跌跟頭,黨的工作也會受影響,怕黨的紀律才會開展好工作?!彼€多次警示自己、告誡他人:“辦事要想著違反黨的紀律的嚴重后果”“黨員不怕黨的紀律是不行的”。陳毅曾說:“我們共產(chǎn)黨最講紀律,在這方面膽子大了不行,膽子大一點都不成?!崩弦惠吀锩覉猿钟兴?、有所畏,以對權(quán)力的敬畏之心,標注出了共產(chǎn)黨人一心為民的執(zhí)政理念。心中有敬畏,腳下有定力。善怕絕非僅僅是表面的遵循規(guī)則,更是一種深入內(nèi)心、融入日常行為的自覺意識,是黨員干部在思想與行動上的自我約束與提升。廣大黨員干部要胸懷謹言慎行的易懼之感,保持如履薄冰的善怕心態(tài),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,始終做到“心中有懼不妄為”,將黨的紀律真正融入到每一個決策、每一次行動之中,如此方能體會到“從心所欲不逾矩”的自由境界。